找到相关内容380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与自然观点:动物伦理之论述(上)

    必然有道德上的是非对错可言,无论是对待你的亲人、配偶、子女、工作伙伴,乃至于只是街头的陌生人。也许你没有全面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也许你牺牲自己太多,也许你的做法违背了社会公益的要求,也许你忽视了对人的...

    昭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40179879.html
  • 朱清时院士对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

    介绍大乘佛教的一种禅定修炼方法。 具体做法是:面对佛像,如同面对真佛。从头上肉髻、眉间白毫开始,一直到足;再从足到头,一一仔细观察佛的相好,牢牢记忆。然后到静室,闭目观想,专心于心中佛相,不令他想。如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51479922.html
  • 明代宦官与佛教

    、缓和君权与宦官之权的矛盾、稳定明朝政局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这一做法,也为清代统治者和宦官继承。清代宦官记载说,"太监养老义会由明代至今,由来久矣。凡为太监者,无贵贱皆苦人,所以有养老义会之设。清代太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53279937.html
  • 宗教之间理当相互宽容

    忍受迫害,但是说基督的教会应当去迫害别人,甚至以火和剑来强迫人们接受它的信仰和教义,这却是在《新约》的任何章节里永远无法找到的。[40]毫无疑问,基督教会的许多做法,象十字军东征、新旧教派间的相互迫害,...

    陆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1780754.html
  •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

    更有意味的一种做法。史玛德仍由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佛家讲贪、嗔、痴,无明,重心在智解脱道,归于涅槃寂静,并非与神合而为一。佛家并非否定所有的神,只是以天神并非终极。基督教则讲罪,讲创世之上帝。基督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3780788.html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一文,列举了中国佛教衰颓之病源:滥收徒众、违制传戒、嗣法肆滥、贸易经忏,提出依宗喀巴的做法组织团体、振兴教育、严申戒律、实行利他的整顿思路。反映了以藏传佛教来补充汉传佛教不足的愿望。大勇法师了解内地...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楞严经》心性思想研究

    个人,都能够十分真切的感受到,离开了有形质的事物,是不可能存有独立认知能力的主体的,所以阿难把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当成是人们的常住真心,是没有明了常住真心的错误做法,因而才遭到了佛陀有力驳斥。   ...能力的主体的,所以阿难把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当成是人们的常住真心,是没有明了常住真心的错误做法,因而才遭到了佛陀有力驳斥。   此外,阿难在七处征心中的七种主张(执心在外,执心在内,心在根里,心在开合...

    常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65881068.html
  • 第二届“当代中国宗教论坛”论点述要

    圣主教前的做法等三个传统应该成为今天对待和处理天主教问题的借鉴。要解决中国天主教存在的问题要理顺两大关系:中国政府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关系,中国天主教会内部的关系。在该文中,作者还针对中国天主教仍存在的...

    曾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73781121.html
  •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心气沉定 深入论藏

    说道:“孙文学说文章的做法,实在是东方的逻辑方法。西方的逻辑重用归纳法(或指一部科学方法),用三段式来推断。东方的方法如印度的因明法,即是用宗、因、喻来说明道理。孙文学说可以说就是用因明法,最重要的是...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51081341.html
  • 王阳明“四句教”析论 (上)

    表示了绪山及龙溪对其“四句教”的了解都有偏差,两者其实各执一端,并没有正确地把握“四句教”的全部义蕴。因此,一直以来,许多学者沿著龙溪的用法,将阳明的观点与绪山的观点都称为“四有教”,这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刘桂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4381600.html